college student mental health education
人类健康观念的转变经历了从“生理”到“心理”再到“精神”的逻辑进程,也是人对自身认识经历的从部分到整体扩展和从“形而下”到“形而上”深化的辩证过程。这一辩证的逻辑过程也揭示了人作为一种精神性存在的本质属性,实现了对传统健康观念的突破,同时凸显了当下时代的鲜明特征。
“精神健康观”表明,健康作为共同目标既是个体性的也是社会性的,既是物质性的更是精神性的。
1946年,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对心理健康做出了这样的描述:心理健康是指身体、智力、情绪十分协调;能适应环境,在人际交往中可以彼此谦让;有幸福感;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,过有效率的生活。之后,国内外很多学者从各自不同的角度,论述了心理健康的标准。当然,心理健康也越来越被更多人所重视。
环境应激问题
初入大学,同学们可能产生各方面的不适应,但这段不适应一般会随着对环境的熟悉而改善。也有的同学会因一直做不好调整而身陷心灵的困扰。
首先,陌生的校园,生疏的关系,以及即将开始的独立生活都会给学生带来不同程度的环境应激。当应激超过一定限度,就会产生心理问题。
学习方面,有些学生可能不再是校园里的宠儿,假如不能恰当的接受和对待,就会造成心理问题;另外,学习方法不当也可能造成学习困难。
生活方面,南、北方学生换位就学可能带来一些饮食或生活上的不适应,造成部分学生的环境应激。一些不良的生活和心理习惯,如虚荣攀比,生活不规律,追求享乐等,都可能引发心理问题。个别来自偏远地区的学生,会出现一定程度的语言隔阂应激现象,造成学习困难和交往障碍等。
与自我有关的不适应
大学生常为自己设计出完美的自我和美好的未来,然而现实的种种障碍会阻碍“理想自我”的实现。这是大学生在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间的不适应。同时,在追求自我发展的过程中,有的人顾此失彼,未达到期望的目标,有的人过分放大自身“劣势”,忽略了自我的优势。也有人在多元化的价值体系中很难找到自己的目标和人生观,失去了生命的存在感,不知道自己究竟是什么,想要什么。
人际交往障碍
在大学阶段,个体独立地步入了准社会群体的交际圈,大学生们尝试人际交往,试图发展这方面的能力并对此做出评估,为将来进入社会作准备。在这一过程中,部分学生会遭受挫折,或表现为自我否定而陷入苦闷与焦虑,或企图对抗而陷入困境,并由此产生了心理健康问题。
情感困惑与危机
当前,大学生对情感方面的问题能否正确认识与处理,已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。影响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:首先是大学生的性困惑问题,男生因对遗精产生误解而紧张,对手淫认识有偏差而产生犯罪感;女生在月经前后精神紧张,在性意识与自我道德规范的冲突中产生心理矛盾。其次是大学生因恋爱所造成的情感危机,这是诱发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因素,恋爱失败往往导致大学生心理变异,有的人因此而走向极端,甚至造成悲剧。
大学生群体在生理上已经成熟,而心理上还不够成熟。产生的很多心理问题可能都是认知错误所造成。心理学上一种很重要的治疗方法就是的认知行为疗法,通过转变人的错误认知,达到治疗的效果。
认知行为疗法是A·T·Beck发展出的一种通过改变信念和行为来改变不良认知、消除不良情绪和行为的有结构、短程、认知取向的心理治疗方法。该理论认为“适应不良的情绪和行为,都源于适应不良的认知”,要想改变不合理的情绪和行为,首先需要改变个人的不良认知。
最后,让我们以社交恐惧的认知行为调节为例,来了解一下改变认知的步骤。
案例:社交恐惧症的认知治疗
患者小虹,女,22岁,大二学生,害怕与人交往,平时沉默寡言,不敢参与到与其他同学的聊天当中。
认知重建过程: